這是我在網路上看見一篇文章,在這裡也分享給大家參考
作者 “北歐四季” 是一位定居在芬蘭的台灣媽媽
因為作者本身也有學過小提琴同時也發現兒子似乎對音樂也很有興趣
所以開啟了讓自己兒子去學習小提琴的想法。
作者並沒有抱著希望他走音樂之路的想法,只是希望他有個機會可以接觸嘗試。帶著自己的兒子去音樂學校,一周只有一堂課。而我這個做媽的,則一直抱著「放牛吃草」的心態: 心想,只要他有機會接觸,即使在家不練琴,也沒有關係。
媽媽擔心強迫式地學習方式磨損了興趣所以還特地跟老師確認不會讓孩子強怕練習才讓孩子參加了課程。 其中一個音樂老師還開玩笑的問我: 「我以為亞洲很多虎媽?」媽媽搖搖頭:「我絕對是虎媽的相反」。我只想要孩子快樂的享受童年,有機會接觸音樂,想不想練習,他可以自己決定。
媽媽完全放任不管的結果,就是小朋友也幾乎沒什麼練琴,每週去上課的那一個小時,就是他的「練琴時間」。而且,感覺上,他似乎對小提琴的興趣不大,既沒有很想練,也不是很想去上課,有一兩次,他甚至直接對我們說: 「是你們要我去學的,我明年不要上了。」對於孩子可以這麼清楚地表達他的「沒興趣」,媽媽其實還挺「欣喜」的,因為小朋友可以誠實地對我們說他的想法,這比什麼都重要。 既然這樣,媽媽也同意,這學期上完,可以不繼續。
很巧的是,這個學期因為原本的女老師去進修,換了一個男的代課老師。這位新老師的教法和要求,跟之前的老師不太一樣。他會特別提醒家長:「練琴很重要。」
也剛好媽媽這學期比較有空,都會陪著孩子去上課,回家之後也會陪著孩子練習,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小孩子竟然對著爸媽說他要繼續學琴。
媽媽這時才恍然大悟,完全不管的做法,其實並不好,因為這讓他沒有機會體會到,自己如何可以因為「練習而進步」。 很多事物,無論是學琴、或是學其它的技能,都需要那個「練習」的過程。哪怕每天只有一點點,那一點點,可以造就很大的不同。
「練習不見得就代表是壓力,但是沒有練習,就一定沒有成長的進步動力,也少了很多成就與喜悅感。」
媽媽這時候知道了,「練習」是過程,不見得需要為某個目的性而存在,練習的當下,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意義,父母其實可以想辦法引導孩子體驗這個過程,好感受「練習的意義」。
這也是我在課堂中最常遇到的問題,家長普遍認為只要有興趣應該就要自我主動練習,或者聽到家長常說:小朋友自己都不去練習!
其實這難度是非常高的,尤其對年齡層低的孩童,偏偏年齡層低的孩童又是培養這方面態度最好的黃金時期。
練習過程會鍛鍊到耐力,心智,專注力……等等。這的確是不容易的事情,所以父母的陪伴是極為重要的一件事否則很少小朋友能熬得過去!
就像這位作者所說的:
不需要為了個目的才去練習,因為練習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意義!!